金融危机背景下,如何降低银行风险,使中小企业更容易得到贷款?上周,以“中小企业信用担保”为主题的“中欧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合作项目(NIHAO)总结会暨中欧中小企业信用担保高峰论坛”在广州举行。
目前,广东省规范信用担保体系已基本形成,约有500家大型信用担保公司活跃在南粤大地,21个地级市都建立了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。但是,广东省内对整个担保行业的规范还没有正式出台,互助担保的法律障碍仍未解决,互助担保在广东尚未真正实现“落地生根”。该如何把欧洲互助担保的先进经验“移植”到中国,特别是广东?针对这一焦点问题,专家们展开了一场头脑风暴式的讨论。
“移植”经验助力中小企
据介绍,中欧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合作项目(NIHAO)由欧盟资助,主要是在中国及越南进行,在中国主要是以广东省为主。该项目于2007年底被欧盟批准,于2008年1月1日起正式启动,至今已经完成的工作包括前期协调、启动仪式、技术协调会议、项目调查、两期互助担保培训、三期互助担保学术研讨会以及一次意大利学习考察之旅。
在意大利手工业互助担保联盟会主席丹尼尔·阿尔贝拉尼看来,广东是中国试验信用担保体系最好的地方,因为这里包含着中国经济几乎所有的可能性,其现实条件在中国也处于领先位置。意大利将会在广东进行更多的尝试,把意大利的经验“移植”到中国。
“移植”会不会造成不适应,甚至会遇到阻碍?阿尔贝拉尼表示,两国的文化确实存在巨大的差异。但是他强调,两国中小企业遇到的融资难的问题是共同的,需求也是相同的,所以只要规避好政治上的风险,注意社会文化上的差异,他相信意大利信用担保体系的模式可以在中国得到很好的应用,帮助中小企业渡过金融危机的难关。
市场经济唯一“免费午餐”
广东省信用担保协会副秘书长张德本表示,“欧洲国家的成功经验,特别是意大利、德国等国的‘互助担保模式’给中国提供了良好的借鉴。”
股权高度分散、行业协会为背景、体系完善、政府重视———这是张德本眼中意大利互助担保的主要优势,他认为,信用互助担保能够使银行在贷款过程中风险降低,但收益不变,这是市场经济下唯一的“免费午餐”。他呼吁,政府要为信用担保体系的建立提供实质性的帮助,协助广东中小企业健康发展。(来源: 南方日报)
|